《故都的秋》教學設計
授課教師:倪珮珮
一、教學目標
1.對故都秋景的分析領悟作者內(nèi)心獨特的感受。
2.品位詩一般的語言,體會情景交融的表現(xiàn)手法。
二、教學重難點
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體味作者的內(nèi)心感受與景的融合。
三、教學方法
誦讀法 討論法 講授法
四、教具
多媒體
五、教學時數(shù)
一課時
六、教學過程
(一)導入:同學們,我們學習了很多關于秋的詩歌散文,秋在文筆下真可謂盡顯風流!如杜甫《登高》中故都“萬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獨登臺”—我們讀到了秋的悲涼,在前不久剛學習的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“獨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頭,看萬山紅遍,層林盡染,漫江碧透,百舸爭流..”.我們讀到了秋的壯麗,那么作者筆下的秋又是何種滋味呢?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,走進郁達夫的眼中故都的秋
(二)走進文本
1.賞閱秋景,請同學們找找文中寫了哪些景物來描繪故都之秋
明確: 破屋 濃茶 水院 碧天 訓鴿子的飛聲 漏下來的月光 殘垣 藍朵 秋草 秋蕊 秋蟬 秋雨 秋果
2.除了上述作者描繪的景物,作者還提到了哪些景物?作者為什么有一句話就一筆代過
明確:陶然亭的蘆花,釣魚臺的柳蔭,西山的重唱,玉泉的夜月,譚拓師的斜聲
作者所列舉之景都是京都的名勝!名勝之地自然也是游人如織之地,給我們的感覺是熱鬧的,作者所列舉之景雖是秋的代表,但是 所列舉之地卻顯得過于熱鬧,與本文的感情基調(diào)是不相符的。
3本文的感情基調(diào)是什么?請從文章中找出
明確 清凈悲涼
4.文中所寫之景是如何體現(xiàn)這個秋味的?秋晨小院是如何體現(xiàn)清凈悲涼?
明確:屋本破放在這蕭瑟的秋中更顯破敗,清冷,茶雖濃但是只有濃茶 才配得上清秋,在院子里做著觀看的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,天高云淡,靜謐悠遠,還能在這聽的到青天下巡鴿的飛聲,不是鴿子鳴叫的聲音是飛動時候翅膀因為震顫二發(fā)出的聲響,此聲非彼聲,此聲恰恰寫出了秋的靜,溫暖的陽光在作者眼中是冷暗的,因為他可以細數(shù)這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,有著幾分破落的墻壁中長著牽;ǎ亲髡邊s最愛藍白朵,她認為紅花與眼下是不相適宜的,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涼的秋草,這些景的描繪在作者筆下無一不是一層清凈悲涼的感覺。
5.秋槐落蕊秋蟬是如何體現(xiàn)這種秋味?
6.分析秋雨圖,教師朗讀,學生體味,著重分析都市閑人之間談論天涼的問題
7.分析秋棗圖中關于秋棗描述的句子,體味清凈悲涼之感。
8.文章中除了描寫北平上述景物來表達自己內(nèi)心的秋味之外,還寫了哪些內(nèi)容來表現(xiàn)秋味的,表達他對北國之秋的喜愛?
明確:南北秋色對比,南國秋的特點存托出作者對北國秋的喜愛。中外為人極其作品關于秋的描寫。文中最后一段話直接抒發(fā)作者對北國之秋的愛。
9.為何郁達夫費勁筆墨,傾其感情寫故都的秋,作者為什么獨愛這故都的秋味?
明確: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,出示作者個人相關資料。
個人經(jīng)歷:
郁達夫(1896-1945)原名郁文,生于浙江富陽的一個知識份子家庭。3歲喪父,家庭窘迫。兄弟三人,大哥干農(nóng)活,二哥打工。y郁達夫七歲入私塾。九歲便能賦詩。1913年9月隨長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學。1917年7月畢業(yè),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經(jīng)濟學部學習。在日期間飽受壓迫和歧視,這種坎坷的經(jīng)歷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性格。1930年,他參加了中國左翼作家聯(lián)盟,長期受白色恐怖的威脅。1922-1934年間,輾轉(zhuǎn)于上海、杭州、北京,居無定所,飽受飄泊之苦。郁達夫在婚姻和愛情方面也是屢屢受挫。他的散文有著濃烈的感傷情緒,他的小說的主人公多是抑郁變態(tài)的青年,頗有一點自敘傳的色彩。
社會背景:
此文寫于1934年,此時的中國,連年戰(zhàn)亂,民不聊生,郁達夫也是居無定所,顛沛流離,飽受人生的愁苦與哀痛。因此,作者所寫的故都“清靜悲涼”的秋味,不僅是欣賞故都秋景的一種心態(tài),更是對整個人生和民族命運的感悟。
寫作理念:
在文藝觀和審美觀方面郁達夫提倡“靜的文學”,寫的也多是靜如止水的遁世文學。
總結:
通過了解郁達夫生平的一些經(jīng)歷和他的創(chuàng)作理念我們不難看出他為何獨愛這樣的秋,他為何愛這秋的清靜悲涼,郁達夫的內(nèi)心是抑郁和苦悶的,他所體會到的秋味實則是生命之味。
(三)課后作業(yè)
研究題目:
我眼中的郁達夫
郁達夫散文研究
參考書目:
《郁達夫》(華夏出版社1997年版)
《散文寫作藝術指要》(東方出版社1997年版)
《郁達夫文集》(三聯(lián)書店1991年版)
(四)板書
秋晨小院 清
生命之味 |
秋味 |
秋景 |
秋蟬殘聲 靜
秋雨話涼
秋日棗樹 悲涼